机械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机械表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他是民国的流量担当胡适狠命捧场

发布时间:2021-01-07 11:38:07 阅读: 来源:机械表厂家

他是民国的流量担当,胡适狠命捧场

比如说,民国时期的天字号流量担当梅兰芳先生,老少咸宜,男女通吃。1894年10 月 22 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一个梨园世家,天秤座。在那时的中国,没有电影,没有电视剧,梨园唱戏的角儿,就是当之无愧的超级明星。

梅兰芳也是命好,八岁学戏,九岁拜师,十一岁就登台出演《天仙配》,就像那个时代的“TFBOY”一样,从小接受粉丝们爱的供养。20岁的时候,梅兰芳就唱红大上海的舞台,被选为伶界大王,奠定了民国顶级“明星”的地位。

看梅兰芳演戏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术圈里的教授们也不能免俗。有人追星追的死去活来, 也有人保持着一贯的“毒舌”作风,隔空怒怼,如果放到现在,绝对上微博热搜,篇篇十万+。

01 沈从文觉得是一种羞辱

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大获成功,美国人对于梅兰芳戏剧中表现出的东方之美如痴如醉。

沈从文先生不满了。他写信给在美国的好友说道:“让我们谈谈梅兰芳吧。听说张禹九(徐志摩的小舅子)同张仲述都帮了这旦角的忙,特意跑到纽约来做生意,觉得不拘这事如何得美国人快乐,这快乐在我们总是一种羞辱。‘东方趣味’有些事是对于民族人格不过问的,想不到这些有知识的人,还特意到纽约去介绍这趣味给美国人。你不要为那事做什么文章好一点,因为这件事在国内较开明一点的年轻人,是一律加以反对,很对于这旦角艺术怀疑的。”

沈从文因为文凭的问题,在国内学术圈颇为受气,没想到对明星也颇多非议。梅兰芳到国外表演京剧艺术,在沈从文眼里,这就是用西方人眼里的“东方趣味”,迎合西方人的恶俗趣味,太掉价。

他觉得梅兰芳扮演的“旦角”,男扮女装,完全是在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用这种所谓“东方趣味”迎合美国人对于东方文化的想象,就是在作践自己。

02 郑振铎的恶评

沈从文的批评还算客气,起码是藏着掖着的冷嘲热讽。

到了郑振铎这里,画风可就变了。

在1920 年至 1929 年间,只要是梅兰芳到沪演出,《申报·自由谈·剧谈》中都要特辟“梅讯”专栏。“梅讯”采取了“起居注”的形式,对梅兰芳的生活起居、台前幕后作全程式的跟踪报道,共发二百期,每期内容信息十几至几十条不等,总数逾千条。

这就等于在《申报》客户端,给梅兰芳开了“微博”,进行实时报道。

郑振铎做主编的《文学周刊》看不顺眼了。

他领衔在《文学周报》第八卷第三期推出了《梅兰芳专号》批梅,收录了郑的《打倒男扮女装的旦角——打倒旦角的代表人物梅兰芳》《没落中的皮黄剧》,以及其他人的批梅文章,共计十二篇,一起炮轰梅兰芳。

它首先鄙视了各媒体对梅兰芳的趋之若鹜。“对梅兰芳刚从北平到上海,各日报、小报便天天加以捧场,有的做着‘起居注’式的‘梅讯’‘梅花谱’,有的写了各种各样的赞扬文字……知道本报的历史的人,当然立刻便知道我们决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人,便知道我们绝不会加入这个热闹场中去的。”

在《打倒旦角的代表人梅兰芳》的文章中写到,“我见到了他的一举一动,我真要避面他视,代他惶恐而又代他着急,代他难堪,而又代他羞愧。我们的当中会有了这样专以模仿女性为生活的旦角存在着,那真是我们的奇耻大辱……”。他称梅兰芳为“妖孽”、“变态人”,说梅“竟居然的成了中国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国际上的声誉竟可与李鸿章、孙中山相比肩。这种奇耻大辱,我们将怎样洗刷才好呢?”

这已经上升到大知识分子搞人身攻击的程度了。

为何大文豪郑振铎为何会如此“没品”,对一个艺术家恶语相加?其实在这场骂战中,梅兰芳不过是充当了其批判中国传统京剧的一个靶子罢了。郑振铎在《倒梅运动之先决问题》一文中说,“我们要打倒伪的艺术,必先打倒这般拥护伪艺术的家伙——上海的文乞”。

可见他的真实目的并不在打倒梅兰芳,而在于“打倒伪的艺术”。但打倒传统戏曲竟要从打倒梅兰芳开始,正从侧面说明梅兰芳社会上的影响力,一个时代的流量担当。

03 毒舌鲁迅岂能错过

遇到这种流量巨大的演艺圈名人,深具自媒体达人潜力的鲁迅先生又怎能错过蹭热点的机会?

据统计,仅《鲁迅全集》中,对梅兰芳的评论文字就有十七处之多,讽刺多集中在其表现形式上。此外,鲁迅在晚年还专门写过两篇评论梅兰芳的文章。

《论照相》一文中,鲁迅毫不留情地对梅兰芳扮演的黛玉进行身段、外貌上的攻击,“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是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

《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中,鲁迅又对票友最爱的唱腔进行嘲讽,“前几天的夜里,忽然听到梅兰芳‘艺员’的歌声,自然是留在留声机里的,像粗糙而纯的针尖一般,刺得我耳膜很不舒服。于是我就想到我的杂感,大约也刺得佩服梅‘艺员’的正人君子们不大舒服罢,所以要我不再做……世上爱牡丹的或者是最多,但也有喜欢曼陀罗花或无名小草的。”

鲁迅不愧是民国“第一毒舌”,讽刺起人来也是毫不留情。

04 尴尬的胡适粉儿们

学术圈有没有梅兰芳的真爱粉呢?

胡适先生要算一个。梅兰芳在国内成名立腕后,很快就代表中国到国外进行演出,成为“国际巨星”。1919年,梅兰芳首次访日,在东京和大阪演出13天;1924年为支援东京帝国剧场的复兴,并为日本大地震灾民募款,再次赴日演出。

1930年,梅兰芳应邀率团赴美,将中国京剧引入世界艺术之林。一位美国评论家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后写道“你忘记了一切,仅剩下他所绘制的一幅优美的图画,每个富有表情的姿势都象(像)中国古画那样浓重而细腻,单单服装和容貌看上去就十分美丽,充满极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

梅兰芳在美国演出的成功要感谢胡适。

从1929年秋开始,梅兰芳为了准备赴美演出,曾多次造访胡适,专程向他讨教有关赴美演出事宜。对于如何征服美国观众,他心里没底,请求胡适为他选戏目,在内容旨趣、艺术风格上为他做指导。

据《胡适之晚年谈话录》记载:“当年梅兰芳要到美国表演之前,他每晚很卖力气的唱两出戏,招待我们几个人去听,给他选戏。那时一连看了好多夜。梅兰芳卸装之后,很谦虚,也很可爱。”

胡适帮助梅兰芳筹划赶赴美国演出的事情,把中国的京剧文化推向海外。

你以为胡适1930年代才认识梅兰芳?那可小看名人的朋友圈了。

《胡适日记》记载:“1928年12月16日,梅兰芳来谈,三年不见他,稍见老了。”

这话给人无数的想象空间。

胡适先生的粉丝不干了,《中国晚报》上曾刊登过一位笔名为“自在”的胡适粉丝来信。

他在信中先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把我十多年来钦敬崇拜的心理,降到零点以下”,然后奉劝胡适专心学术,“《中国哲学史大纲》还未写完,你又何必花有用的光阴,去做那些无聊事体。”最后希望偶像迷途知返,“适之先生,愿你不要这样腐化吧”。

广州儿科医院

郑州肝病医院

广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