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之流年|烹美味品流年记忆
过大年之流年|烹美味品流年记忆每一口年夜饭,都藏着一整年的好运。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过年不再是父母一个腊月的忙碌,忙着做面点、忙着卤牛肉、忙着做蒸锅,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就去准备年夜饭。如今,不少家庭选择年夜饭在饭店吃,曾经每年过年前都会准备的炸带鱼、炸丸子也不再是标配。岁月流逝,年味渐淡,似乎已成常态。可就在这常态中,仍有一些人、一些家庭,守着年味,守着传承,守着一年又一年。坚守传统走进这间近百平方米的小店,店内忙碌而又热闹的景象映入眼帘。店老板马利军忙得不可开交,他精心烹饪着拿手绝活儿八大碗这项手艺被评为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这家名叫便三元的小店,是一家历经风雨的百年老店。看似不大的店面中,承载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年味的坚守。上世纪初,回蒙汉三个民族的三个人康德清、朱前珍、贾乾元,每人出了4块银元,创办了便三元餐馆。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这家清真餐馆依然生意火爆,为老顾客坚守着传统美味。每年过年吃不上马师傅这八大碗,我就觉得像是没过年,这是我家过年的lsquo;标配rsquo;,每年的年夜饭上孩子们都会问,缺下哪一碗都不行。正在店内排队等着八大碗出锅的刘先生笑着说。马利军告诉记者,便三元创立时间约为民国5年,延续到1947年在今东河区东门大街,由回汉蒙三家合资创办清真餐馆便三元。1956年,便三元从东河区东门大街迁至青山区青山影院一带,为公私合营企业,1966年迁至包四中对面,1982年成立便三元小点京风斋餐馆。2014年至今,便三元搬迁至二机一中南门。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便三元餐馆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美味,扒牛肉、瓤茄子、烧肚片、过油肉等菜品受到众多顾客的青睐。选择制作八大碗,是觉得它是中国过年传统民俗的一部分,还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桌上总有这几样菜,那时候是爸爸在做,每年过年能吃上八大碗都觉得特别幸福,那种味道对我而言就是过年的象征。马利军说。于是,马利军从18岁起便接过了爸爸的担子,开始学习烹饪八大碗,这一坚守就是30多年。几辈传承每个月总有这么一天,几位便三元的元老级人物都会在便三元餐馆相聚。进店和顾客们聊聊,回忆回忆当年的往事。马利军说,最初的便三元餐馆在东河区东门大街上,楼上楼下共有80多平方米,楼下5桌、楼上4桌,生意火得不得了。元老级人物王金贵至今还记得,当时,店内早上卖烧卖,卖各种炒菜,顾客特别多。在王金贵的印象中,便三元餐馆在东河区东门大街的时候用柳巴子抹的泥,当作厨房。后来就把食堂盖起了,叫红房子便三元。虽然由于房租等问题,便三元辗转多地,但传统老菜的味道始终如一。48岁的马利军是便三元的第四代传人。他的父亲马俊,1958年到便三元时年仅15岁。学徒期间,他拜赵冠为师,学习面点。1960,年马俊、王金贵、田维民、徐海宽、梁德胜拜白宝祥、王聚才为师学习烹饪。1966年,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厨师,派马俊去北京鸿宾楼学习一年,曾拜过清朝著名厨师纪少兰为师。1982年,几人成立便三元小点京风斋餐馆,由马俊任主管。为了保留并发扬民族品牌,马俊交代儿子要保留品牌。2004年,马利军注册了便三元商标。从此,马利军全年365天每天9点半到饭店,一直到晚上10点半客人都走了才回家,多少年如一日坚守在岗位上,为每一道菜的美味负责。从选材到宰生,再到餐馆其他食材的选择,马利军都严格把关,这既是对顾客的一种承诺,也是餐馆秉持的初衷。记者采访当天,不少等待在店内的顾客告诉记者,他们有的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有的则是驱车数十公里专程前来的老顾客。很难想象要是以后没有地方买,我们的年夜饭该吃什么。60多岁的老主顾王阿姨感慨地说。
TAG标签:
西医治疗外耳胆脂瘤的常规方法什么是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吗
暴发性痤疮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鲜红斑痣护理注意什么
- 中国区依旧,Air Jordan 4 Premium “Black” 海外推迟
- 移动篮球架采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宜宾阳痿)-篮球架-运动人生
- 深圳林雁女士获得2019UNG全球联合选美盛典世界赛联合国太太总冠军
- AJ1黑紫脚趾什么时候发售 AJ1“Court Purple”多少钱
- 不止芝加哥!明年的 Air Jordan 1 新配色依然重磅!但是...
- 晒直播地被网友质问共筑爱巢,张大奕回怼:一直造谣有意思吗
- 粥悦悦是谁为什么引起网友怒骂粥悦悦遭网友怒骂事件始末
- SB Dunk 强势起飞?Ambush 、CDG 即将推出 Dunk 联名!
- Nike Free RN Motion Flyknit 新品发布
- Air Jordan 1 “Los Primeros”开箱图 AJ1 Los Primeros多少钱